恒稳态群岛——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2025毕业展
Exhibition












曾经,东方先民以侯应时,取物立象,感知自然的更迭流转。现如今,我们所面对的“变”,更是一种因为技术驱动的跃迁,人类的形态、知觉、认知方式都被不断地解构进而再编码,我们自身也在成为某种分身,甚至自己创造物的分形。面对这场超越肉身、跨越虚实的“变”,我们该如何自处呢?
当世界被数据、算法和自动化处理所塑造,我们是否还能直接感知材质的重量、肌理的触感、空间的张力?在这样的技术景观中,艺术家的创作不仅是对新工具的运用,更是一种抗衡“遮蔽”(Enframing)的勇气,去发掘那些被隐藏的感知力。在技术不断重塑艺术家创作生态的当下,我们不应成为算法的结果,而应借助技术拓宽自身,打破边界。正如舵手在看似无边无序的海洋中寻找方向,以肉身与感知抵抗技术的“遮蔽”,在技术之光下重现身影,让创作仍然拥有质感、温度与自主性。
“恒稳态群岛”是我们的回应。
恒稳态(Homeostasis)原本是一个生物学的概念,指的是生物系统通过自我调节过程,在不断调整至最适宜存的条件下维持稳定性的能力。作为创作者,同时作为技术乐观主义的信仰者,我们相信人类与人类的创造力会在一直变化着的,不确切的技术环境中维持着一种自身平衡的系统。
在此次的展览中,“群岛”不仅仅是一种地理概念,更是屹立在技术浪潮中的艺术角色——独立而互联,灵活却恒稳。如果说技术是覆盖世界的汪洋,我们更像是铸造起了一片“流州”,一片游牧式的自主的地带。它并非被动地漂流,而是在变动中寻找平衡,在连接中自主地建构与塑造。我们不再是孤立的个体,而是彼此共振的岛屿,构建起一个灵动而富有韧性的内稳态系统。
“七十二变”不再只是神话故事中的一种法术,而是一种我们所直面的“存在之变”,被形容为眼花缭乱、瞬息万变的感官现状。我们试图链接起一座座的小岛,在变化中追求一种“恒”,它不算是“恒定”也不可能是一种“永恒”,而是一种力量。